欢迎进入!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投资合作 > 发展规划

合肥市_十三五_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11-21 16:42:36 点击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合肥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2016 年12 月
18 日市政府第78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
遵照执行。
2017 年6 月19 日
— 2 —
合肥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
发展规划
2017 年6 月
— 3 —
目录
一、认清发展新形势.................................................................. 5
(一)发展基础.....................................................................5
(二)发展环境.....................................................................7
二、描绘发展新愿景.................................................................. 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9
(三)战略定位...................................................................10
(四)发展目标...................................................................11
三、构建产业新体系................................................................ 13
(一)现代物流...................................................................13
(二)金融服务...................................................................16
(三)信息服务...................................................................18
(四)电子商务...................................................................20
(五)旅游休闲...................................................................21
(六)科创服务...................................................................23
(七)文化创意...................................................................25
(八)健康服务...................................................................27
(九)商务会展...................................................................29
(十)现代商贸...................................................................30
— 4 —
(十一)房地产...................................................................31
(十二)家庭服务...............................................................32
四、优化空间新格局................................................................ 36
(一)一核引领...................................................................37
(二)一圈提升...................................................................39
(三)多区联动...................................................................40
五、增强发展新动能................................................................ 40
(一)深化改革创新...........................................................40
(二)扩大开放合作...........................................................42
(三)发展平台经济...........................................................44
(四)培育市场主体...........................................................46
(五)坚持项目引领...........................................................48
六、强化保障新措施................................................................ 49
(一)加强统筹协调...........................................................49
(二)优化发展环境...........................................................49
(三)加大政策支持...........................................................50
(四)强化要素保障...........................................................51
(五)加强人才支撑...........................................................51
(六)完善统计监测...........................................................52
附图:合肥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布局图
— 5 —
“十三五”时期,是合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追赶超越
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全力改善民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
略决胜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合肥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
为促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建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依
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
家、省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认清发展新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现代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并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
坚实基础。
1.服务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5 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
值2419.57 亿元, 比上年增长11.2% ; 三次产业结构为
4.7:52.6:42.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与2010 年的1112.2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相比,全市
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达到
10.9%。
2.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金融业、软件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发展加快。2015 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96.29 亿元,比上
年增长21.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6.4%;软件服务业实现
收入297 亿元,比上年增长68.5%,占据全省软件企业前10 名
中的8 席。高技术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智能语音、量子通信处
— 6 —
于国际领先地位,工业设计、IC 设计、药物研发、生物育种等研
发设计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服务业集聚载体建设不断推进。滨湖新区等城市组团加快
建设,服务经济空间进一步扩展。庐阳四个“一平方公里”特色
商圈(步行街、城隍庙、三孝口、四牌楼)、长江中路—北一环
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基地、庐阳中科大创新产业园、合肥华南城、
万达文化旅游城、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合肥国际
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全面启动,合肥港物流园等18 家被认定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
区,肥东县长临河镇旅游休闲集聚区等15 家被认定为市级现代
服务业集聚区。楼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发
展的新高地。
4.服务业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共同配送试点、移动电子商务
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等国家级试点项目顺利推进。在全省率先
开展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科学规划社区生活服务业
供给。金融一卡通、智慧型景区建设等创新举措有力推进。大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领域,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
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改革
取得突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筹建,进入国家首批科
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公共资源交易“合肥模
式”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评估,在全国同领域首个通过“国字
号”验收。
— 7 —
5.服务业社会贡献日益突出。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
道。2015 年末,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254.4 万人,较2010 年增
加106.6 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48.6%。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
断提升,主要指标均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所辖县(市、
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职
业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服
务能力明显提升,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贯彻文化强市战
略,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在城市建成区和
县城所在地打造十分钟健身圈”为目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
形成。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也是
合肥服务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提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当今世界正处在
以“云、网”为基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颠覆
性技术不断涌现,制造业服务化、服务贸易全球化等趋势明显,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
育基地,应充分利用科教优势,强化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培
育,实现服务业发展的追赶超越。二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带来服
务业协同发展新契机。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和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 8 —
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作为“一带一路”、长江
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双重节点城市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
心城市,合肥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有
望得到以全球重要现代服务业中心为目标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辐
射和带动。三是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国
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合
肥有较好制造业基础,但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持续发展,
必须更加注重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
变。同时,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
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居民消费呈现出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
消费转变的明显特征。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合肥在新常态下扩大新
供给、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四是全面深化改革
释放服务业发展新红利。发展服务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战略重点之一,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将为合肥服务业带来重要的
发展契机。
合肥服务业发展有较好基础且充满机遇,但“十三五”发展
仍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一是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力度不足,部
门和地区间未形成有效合力;二是金融、信息等领域规模与同类
城市相比明显偏小,且缺乏行业品牌和龙头企业;三是服务业发
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有差距;四是
区域间对优质创新创业资源的竞争加剧,急需探寻合适的服务业
竞合发展模式。
— 9 —
二、描绘发展新愿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
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
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
以打造比肩沪宁杭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
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平台搭建、项目推进、主体培育为主抓手,
构建产业新体系,优化空间新格局,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生产
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
品质转变,努力打造“两名城四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
主体的经济结构,为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开创长三角
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新局面提供支撑,助力中国梦合肥篇
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在公平竞争中提升服务业竞争
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监管和服务方
式,营造良好服务业发展生态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
等新兴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业沿着新产业、新业态、新
— 10 —
技术、新模式的“四新”方向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以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增加产
品附加值为重点,充分发挥服务业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市场营
销、节能降耗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
水平上有机融合以及服务业内部各产业的融合渗透。
——坚持集聚发展。按照“产城融合、集聚布局、集群发展”
思路,整合空间资源,优化生产力要素配置,引导适合集聚的现
代服务领域在城区、开发区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区域形成多种形式
的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坚持扩大开放。将服务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
部署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推动服务业在更高水
平上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市场和资源,加快与国际产业
的融合步伐,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坚持共享普惠。积极解决区域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问题,
着力补齐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短板”,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
发展过程,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三)战略定位
——中国软件名城。聚焦智能语音、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
软件等重点软件行业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新兴信息服务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培育
特色产业集群,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
— 11 —
设为重点,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整合周边生态旅游等资源,打造
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
镇为特色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
——全国科创服务中心。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
极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紧密衔接、融合共生的创
新生态体系,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性
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
——全国综合物流中心。发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区位优势,
统筹建设一批具备区域物流集聚辐射扩张能力的物流枢纽设施,
发展高端物流业态,形成公、铁、水、空联运一体化的物流网络
服务体系,打造全国性综合物流中心。
——全国电子商务中心。建设具有鲜明合肥特色,企业和居
民高度参与,业态丰富、技术先进、流程合理、服务优良、人才
聚集的全国电子商务产业承载和集聚基地,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
和区域辐射力的全国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区域性金融中心。以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为
基本立足点,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和品牌效应,成为引领全省、接轨长三角、辐射中部、影响全国
的金融综合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2020 年,服务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总量翻番,比重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地区生产
— 12 —
总值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转
型升级的主要支撑。到2020 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 亿
元以上,力争达到5000 亿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
值比重达到46%以上,力争达到50%左右。
——结构优化,贡献增强。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现代商贸、
房地产等支柱产业的总体规模和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信息
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对经济
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贡献显著增强。到2020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2%以上。
——集聚加快,布局合理。全市“一核引领、一圈提升、多
区联动”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强县(区)、现代
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特色小镇等集聚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到
2020 年,全市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0 个以上,成功创建
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服务业特色小镇、服务业强县
(区)以及国家级服务业集聚平台。
——实力增强,环境优化。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
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领军企业,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关键产品和知名品牌。以融合、开放、创新为主题的服务业生态
环境持续优化。到2020 年,全市拥有全国服务业500 强企业5
家,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品牌35 个。
— 13 —
专栏1 “十三五”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2015 年2020 年
年均增速
[累计]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2419.57 4600 以上11%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重(%) 42.7 46 以上[3.3 以上]
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
献率(%)
—— —— [50 以上]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
员比重(%) 48.6 52 [3.4]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万亿元) —— —— [2.7]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个) 18 40 [22]
全国服务业500 强(家) —— —— [5]
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品牌(个) —— —— [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183 3500 10%
三、构建产业新体系
立足产业基础,把握变革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
务、商务会展、科创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休闲、
现代商贸、房地产、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信息服
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具有鲜
明特色、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
(一)现代物流
1.发展目标。以资源整合和重大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及平台
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服务全省和合肥都市圈、辐射国内、
面向国际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全国
性综合物流枢纽、产业组织中心和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到
2020 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
— 14 —
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增加值达到800 亿元。
2.发展重点。
一是科学优化物流发展布局。依托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
系,结合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环五射、六大物流产业集聚区”
空间布局。围绕主要铁路、绕城高速及公路通道走向,形成合肥
市环状物流带。整合多种交通方式,打通通往淮南及蚌埠(徐州)、
六安、桐城、芜湖和滁州(南京)方向的放射状综合物流通道。
加快北部枢纽物流产业集聚区、肥东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西部
创新物流产业集聚区、新桥空港物流产业集聚区、南部工业物流
产业集聚区、合肥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吸引一批大型物流
企业、国际货运代理、快递总部企业等进驻。
二是建设多体系物流运输系统。加快战略性枢纽节点建设,
重点推进综合保税区、铁路国际内陆港、合肥国际水运港、新侨
国际航空港等节点建设,形成海陆、水陆、空陆等多种集疏运体
系。建设铁路、内河港口、航空枢纽对外专用公路通道,加大合
肥北站海铁联运和中欧班列开行密度。支持铁路货运场站向综合
物流基地转型升级,主动争取上海铁路局高铁速递运营组织中心
在合肥设立营销中心,探索创新高铁物流作业场地方案。
三是畅通国际物流战略大通道。加强与国际主要物流节点城
市联系,打通东南亚、中亚、俄罗斯和欧洲等地的国际物流大通
道。贯彻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充分挖掘“合新欧”国际
货运班列潜力,深化中德物流领域国际合作,打造中德双向物流
— 15 —
体系。强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世界级港口合作,加快“一
带一路”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密海铁联运班次,构筑海铁联
运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吸引大型航空公司货运基地项目,主动
争取第五航权开放和航空口岸政策功能,构建畅通有效的空中物
流走廊。
四是打造“互联网+”高效物流模式。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
式,推广“一单制”全程无缝运输服务,构建衔接顺畅的多式联
运体系。开展道路货物无车承运人试点,提高物流流程标准化和
物流过程可视化水平。建立基于云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
术的物流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和城市配送信息平台,促进货源、车
(船)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高效匹配。支持企业建设物联网应用
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延伸服
务。支持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推广先进仓储配送技术应用,实
现仓储设施与货物实时跟踪。推广应用数据采集器、手持终端等
信息设备,鼓励应用无线射频、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
五是促进快递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合肥市环状快递产
业园”建设,支持快递企业建设快件分拨中心、快件处理场所、
仓储配送中心等。依托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建立进出境快件24
小时通关机制,完善海关、检验检疫、邮政管理等部门沟通协调
工作机制。支持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建设邮政快递综合便民驿站和
快递标准化服务网点。规范快递车辆管理,逐步统一标志,在有
条件的地方施划快递车辆专用临时停车位,切实解决城市快递车
— 16 —
辆市区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实施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
盾”工程,全面推进快递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快递企
业安全主体责任,依法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二)金融服务
1.发展目标。以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为基本立足
点,以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
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基础,以加快金融集聚、加强金融创新为
重点,提升全市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到
2020 年,基本建成服务高效、创新活跃、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现代
金融产业体系,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成为服务合肥都市圈、
引领全省、对接长三角、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和全国金融综合服务基地,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0 亿元。
2.发展重点。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以庐阳、蜀山、包河等城区为
重点,积极吸引大型银行金融机构来合肥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
机构。加快长江中路—北一环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基地、阜南路
金融生态链集合发展基地、临泉路—肥西路新兴金融机构总部基
地、安徽国际金融中心、合肥金融港等项目建设,重点引进一批
保险、信托、证券、租赁、期货、基金、资产管理等非银行金融
机构。着力打造非银行金融小镇,促进金融业态集聚化、多元化
发展。依托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吸引各类金融中后
台机构集聚,建设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提升金融外包服务发
— 17 —
展层次,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金融综合服务基地。
二是加快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支持有条
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财富管理业务,促进小微金融专营机构建设和
产品服务创新。着力培育本土财富管理机构,支持证券、期货公
司在合肥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和证券化业务。大
力引进世界级财富管理机构,支持公募资产管理机构开展私募业
务,支持私募机构获批公募牌照。支持各类机构开展基金业务外
包。大力推进政策农业保险试点,鼓励开发农业保险、责任保险、
巨灾保险、科技保险、商业健康和养老保险等产品。
三是推动新兴业态繁荣发展。深入开展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
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
绿色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积极培育普惠金融创新示范区。规范
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重点培育互联网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机
构、网络债权融资企业、网络股权融资企业、互联网金融门户、
互联网金融后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快设立民营银行。
四是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推动一批优质企业上市(挂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到2020 年,
全市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及待审公司数量达到150 家,实现
企业上市(挂牌)县域全覆盖。创新发展各类新兴要素交易平台,
构建以股权、债权、金融资产交易为主,涵盖物权、大宗商品、
知识产权等要素交易市场体系。探索设立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
境产品交易平台。
— 18 —
(三)信息服务
1.发展目标。以争创“中国软件名城”为目标,坚持网络基
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三位一体”,加快发展信息
经济、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逐步形成融合型产业生态链,打造
“十三五”服务业发展最强音。到2020 年,全市信息服务业收
入达到2000 亿元。
2.发展重点。
一是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网络基础设施服
务,重点实施“宽带合肥”、“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工程,
推进无线高速网络、高速固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强功能型
服务设施建设。支持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建设绿色云
计算中心,加快IDC 数据中心项目建设。鼓励开展基于云计算模
式的升级改造。
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培
育和扶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服务
业态。着力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
合,建设合肥城市大数据中心,构建集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建
筑物、人口信息、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电子证照、权力事项、
视频资源、数字档案等于一体的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深化
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
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促进集成电路产
业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地理信息位置服务
— 19 —
和各类应用服务,构建地理信息产业链。加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研发,规划建设量子产业园。创新信息技术服务模式,鼓励发展
金融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信息等各类信息增值服务。
三是着力提高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依托国家级“两化融合”
试验区建设,实施“软件+”战略,加快发展云计算软件、工业
软件、移动计算软件、嵌入式软件、高端信息技术服务支撑软件、
数字内容加工处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高端软件及应用系统。
积极组建软件研究院。实施“万千百”创新工程(即:万条数字
化生产线、千个数字车间、百家智能工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方式,帮助企业完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顶层设计,使企业实
现智能化的生产和管理,推进工业企业脱胎换骨式改造。加快开
发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系统,大力发展智能语音产业,重点
推进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国
声谷”。围绕金融、医疗、通信、交通、电力、政务、信息化、
环保等领域,加强应用解决方案研发和推广。积极推进在岸、离
岸信息服务及软件外包,着力提升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和交付
能力、管理能力与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四是深入推动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加强城市信息系统顶层设
计,大力推进城乡治理、社会民生领域的智慧应用,带动信息服
务业加快发展。建设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构建覆盖常住人口的
信息服务系统,推动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智慧交通示范建
设,大力普及北斗导航、智能驾驶、智慧路网、便捷停车等技术
— 20 —
应用,提升智能化交通拥堵治理能力。加强智能化应急指挥体系
建设,设立移动终端智慧平台,完善安全生产智能监管、食品药
品安全监测与溯源等系统。
(四)电子商务
1.发展目标。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中国(合肥)跨
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平台,深化应用
领域,强化配套支撑,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全国电子
商务中心。到2020 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 万亿元,其
中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0 亿美元。
2.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跨境电子
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六体系两平台”。建
设线上“单一窗口”平台,科学规划建设线下综合园区平台,促
进线上平台和线下园区联动发展。优化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服务,
全面推行便利化通关模式。建立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生态链,加快
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
二是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家电、医药、农产品等领
域,建设一批集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贸易融资、现
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大宗商品电子商
务交易平台规范发展。加大与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力度,打
造地方特色馆(或产业带)项目。探索搭建工艺美术品在线交易
平台,加快建设数字版权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发
— 21 —
行运营平台。
三是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创新应用。以规上工业企业为重点,
全面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创新“互联网+制造业”电商
模式。积极开展“翔计划”,鼓励企业强化网络销售渠道体系,到
2020 年,90%以上中小企业纳入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面支持服
务业企业的电商应用,创新业态与服务模式,发展移动电子商务、
制造业网络直销(M2C)、社交网推广、网络团购等电子商务新模
式。加大农产品电商技术研发和市场创新力度,建立农产品分销
平台,推广以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涉农电子
商务主体发展,实现农业种植生产主体与电子商务创业主体对接。
积极探索“电商+三农”、“电商+文创”等电商应用新模式。
四是加强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推广适用于电子商务的射
频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加强电子商务安全交易技术自主创新。
加快推进移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鼓励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加强
合作,发展电子票据、移动电话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和产品,
着力推进中视在线电子商务信息交易中心的建设。强化电子商务
技术与数据支撑服务,加快建立云计算数据服务中心。支持电商
咨询、数据服务、电商资讯网站、电商软件企业等电子商务专业
服务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对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型算法的研究
与开发。
(五)旅游休闲
1.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全域化、品质化、智慧化战略,全力
— 22 —
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到2020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750 亿元以上,年接待国内外游
客近1 亿人次。
2.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深入挖掘大湖、温泉、
湿地、名镇资源,构建温泉养生、乡村休闲、滨水康体、环湖生
态休闲融合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合肥旅游休闲龙头产品。
以产城融合、业态融合为导向,加快“环湖十二镇”旅游发展,
探索宜居宜业宜游新模式,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
为一体的旅游特色小镇。
二是促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鼓励庐阳国家级湿地公园、包
公廉政文化园、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长临河古镇、汤池、
半汤、冶父山、中庙姥山岛、银屏山等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
或旅游度假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伸和拓展多元化旅游产业
链。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实现旅游景点智慧应用全覆盖。到2020
年,新增5A 级旅游景区2-4 家,4A 级旅游景区10-20 家,国家
级旅游度假区1-2 家。
三是增强旅游交通集散功能。增加合肥至欧美和澳新的国际
新航线,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加快推进高铁南站、滨湖新区等旅
游集散中心建设。依托重点景区或交通场站,优化布局区县旅游
集散中心。加大交通连线建设力度,实施交通场站与重点景区、
酒店宾馆无缝对接工程,开通环巢湖旅游专线,建设环湖有轨电
— 23 —
车,实现旅游公交景区全覆盖。倡导步行游、骑行游、水上游、
自驾游等多元交通旅游方式,加快自驾游景观廊道、骑行绿道、
水上风景廊道建设。
四是建设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深入实施《合肥市旅游
标准化发展规划(2015-2020)》,对照国家标准,构建覆盖产业
全链条的旅游标准体系。深化将旅游融入城市建设理念,加强旅
游驿站、观景平台、游客咨询中心、公共停车场、旅游公厕、旅
游标识牌等服务设施建设。规范设置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入
城口、旅游景区、公共活动场所等重点区域旅游交通标识,增设
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用交通标识。实施旅游公厕提升工程,打
造成为城市景观小品。
五是构建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总体形象,找准合肥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加强品牌形象设计,形
成具体化、有特色、广宣传的旅游形象口号体系。广泛运用“互
联网+”,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做好事件旅游营销策划,加大旅
游节庆创新力度,提升森林生态旅游节、温泉旅游节等活动事件
规模和影响力。
(六)科创服务
1.发展目标。依托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创示范基地
和系统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积极构建覆盖科创全链条、产品
生命全周期的科创服务体系。到2020 年,基本形成具有合肥特
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成高水平、高层次新型协同创新平台10
— 24 —
个以上,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100 家以上,建成众创空间50 家
以上,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打造成国内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服务中心。
2.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及新业态培育。以综合性国家科学
中心建设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大力发展研发设
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
技普及等科技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
支撑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
业化的研发设计服务。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支持建
设一批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新
型科技服务机构。支持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研
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探索“互联网+科技服
务业”,支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超越地域、组织、技术的跨界
整合,形成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
建设。
二是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建设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基地城市示范和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搭建全市
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网络,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
业基地+产业集群”的创新创业梯级孵化体系,建设一批具备集
团化、精细化、专业化、国际化服务水平的众创空间、科技孵化
器、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创新载体。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的人才
— 25 —
培训、创业辅导、管理咨询、财务指导、会展服务等双创公共服
务网络平台节点。
三是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
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
务平台。鼓励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重
点在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
点。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排污权交易、环境在线监测等新兴
环保服务业。培育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持专业公司提供
个性化再制造服务。
四是深化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服务质量高、社会诚信度高
的检验检测机构,扩展周边市场。加快国家家电检测中心建设,
积极谋划国家级检验检测集聚区。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运用互联网
平台开设虚拟检验检测平台、开展电商服务,培育检验检测认证
信息化综合服务新业态。
(七)文化创意
1.发展目标。“文化+”深入推进,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与科技
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
基地。到2020 年,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环巢湖文化
旅游休闲区、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网络出版先行区和动
漫产业高度集中区,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2.发展重点。
— 26 —
一是分类推进各领域发展。按照“保优势、扶潜能、育新兴”
原则,促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艺术品交易等领域转型升级,
扶持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潜能领域,培育网络视听、
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重点扶持原创和文化精品,延伸传统文
创业态产业链条,创新网络文化服务模式,繁荣文学、艺术、影
视、创作等文化精品。鼓励发展高端智库,培育智库产品交易市
场。
二是深入实施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文化与制造、科技、旅游、
体育、农业、金融等领域的双向融合,促进文创结构创新、链条
创新、形态创新。加快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高端环节,促进工业
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拓展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和服务模
式。引导文化消费升级,提升消费品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依托国
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三是优化文创产业空间布局。加大工业遗址更新、老旧建筑
提升改造力度,整合闲置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老
城区特色文化圈。在高新区、环巢湖、国家广播影视产业功能区
等区域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品味较高、环境一流的文创园区,
辐射带动各县(市)文创产业发展。利用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全国试点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恒通文化产业园、
长江555 创意基地等。
四是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
— 27 —
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方特色
的文化交流项目,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
中介机构。依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力度,推动更多具有合肥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全力
打造“大湖之舟”、“文明让世界更美好—国际友好城市长论坛”
等中外文化交流品牌。
(八)健康服务
1.发展目标。树立大健康理念,有效扩大健康服务供给,努
力做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到2020 年,基本形
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
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2.发展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及相关产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
革,努力在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方面取得
突破。推广面向居民家庭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
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机构。鼓励发展医学检验、影像、
病理诊断、健康体检等第三方服务,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推动发展精准医疗、基因测序等新兴医疗服务。
二是支持发展养老养生产业。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
结合,力争到2020 年,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
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探索推进基于智慧技术的医养护一体化
服务试点。依托半汤和汤池的温泉资源、环巢湖的自然生态资源
— 28 —
及其他资源优势区域,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养老养生服务机构,逐
步形成环巢湖和环主城区两大养老养生产业带,建设健康养老服
务业集聚区。促进养老养生与医疗、中医药、康复疗养、体育、
旅游、文化、农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价值链。围绕长三角健
康养老产业示范区及示范企业建设,打造健康养老产业集群。重
点培育静安、夕阳红、过得好等一批知名特色品牌企业。
三是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产业。支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
竞赛表演等服务业态,推动体育健身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功
能化、品牌化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冰雪、极限、水上、游艇、
航空等运动休闲项目。着力打造体育赛事“四季品牌”,开发合
肥国际马拉松赛、世界铁人三项赛、环巢湖自行车赛、中日韩三
国围棋名人混双赛等体育品牌赛事,到2020 年,成功培育3-4
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加
快大圩体育小镇、肥东白马山国家篮球公园、巢湖半岛国家体育
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环巢湖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四是培育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健康”行
动,培育发展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养老、智
慧体育等新业态。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大数据资
源开发应用。培育发展与智慧健康相关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
智能健康装备、用品的研发设计。支持合肥尚荣移动医疗产业基
地、北京天宇朗通移动医疗+健康管理项目、庐阳北部健康产业
园等智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
— 29 —
(九)商务会展
1.发展目标。以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实施品牌
和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引进和培育商务会展机构,促进商务会展
业聚集、高端发展。到2020 年,形成完善的商务会展服务体系,
区域性商务会展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巩固。
2.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滨湖新区、环天鹅湖商圈、高
铁南站商圈等楼宇集聚区和老城区、老工业区等搬迁改造区块,
新建、更新改造一批精品商务楼宇和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商务
服务集聚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设立综合型总部、
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
二是完善商务会展服务体系。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发展法律、财务、会计审计、信用中介、经纪、咨询策划、
市场调查、会展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大对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和猎头、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
兴业态和产品的引进力度。
三是打造区域会展名城。培育打造国际徽商大会、家博会、
农交会、苗交会、文博会等若干个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品牌展
会。积极引进重点领域的国际性、全国性展会或论坛,力争在引
进国际知名展会永久落户上取得突破。加快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
期建设,建设滨湖会展集聚区。创新会展业发展机制,促进会展
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以会展带旅游、以旅游促会展的
— 30 —
良性互动模式。鼓励会展旅游与历史文化游、浪漫滨湖游等旅游
品牌相结合,不断扩大合肥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长三角城市
群的产业联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大型会展集团。
四是推动商务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
在市外开设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商务服务企业,
支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广告设计、人力资源
服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制定商务服
务标准,争创国家和省级服务品牌。
(十)现代商贸
1.发展目标。顺应“互联网+”趋势,加快传统商贸服务的改
造提升,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成立足合肥、服务长三角的
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和时尚购物之都。到2020 年,全市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0 亿元。
2.发展重点。
一是优化城市商圈布局。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引导商圈适度
均衡布局。凸显高端引领,升级核心商圈业态,重点推进庐阳四
个“一平方公里”特色商圈、滨湖商圈、环天鹅湖商圈、马鞍山
南路商圈、三里庵商圈、胜利路商圈、火车站商圈等提质发展。
实施主要地铁站点商圈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潜山路站、高铁南站
等重要站点及换乘站点的商业设施,提升改造长江路、淮河路片
区等商业设施。结合各区县规模和定位,完善区级、县域及重点
乡镇商贸服务体系。
— 31 —
二是搭建智慧消费平台。探索“互联网+商圈”发展模式,
开展智慧商圈试点建设,促进商贸服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发展。创新“实体展示体验+即时线上交易”服务模式,引进体
验式、服务性消费方式。加强智能化服务设施建设,建立智慧商
圈社交平台,完善智能停车引导系统。
三是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以“一街一特色”为导向,有
机融合历史文化、城市记忆、产业特点等多元要素,促进街区差
异化发展。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建设与改造提升一批与所在商
圈功能相协调、经营定位独特的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成为各具特
色、全国较为知名的商业街区。加快夜市街区建设,引进一批夜
市消费品牌,丰富夜市消费内容和氛围。到2020 年,建成1-2
条具有合肥特色、徽州记忆、全国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四是促进商贸服务转型发展。鼓励传统业态与新型业态深度
融合,支持零售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综合服务、个性服务和
时尚服务功能。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及农村市场拓展。
提升改造专业批发市场,推进传统商品市场向区域性大宗商品交
易中心、现代专业贸易中心转型。
(十一)房地产
1.发展目标。坚持稳消费、去库存、优增量原则,优化住房
供需结构,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
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2.发展重点。
— 32 —
一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棚户区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
逐步建立符合合肥实际、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住
房保障房源,实施差别化管理,提升保障能力和房源使用效率。
到2020 年,全市住房保障覆盖率达23%。
二是多渠道激活存量房市场。多渠道增加可用于买卖和租赁
的存量房房源,形成与新建商品房市场协调发展格局。规范房地
产中介服务市场,提高市场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造集住房买
卖、交换、抵押、评估及政策咨询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培育住房
租赁市场,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加强住房租
赁市场监管,培育形成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
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
三是提高物管服务水平。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物业的服务标准
规范,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指导和管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
信息技术创新物业管理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提供商业、生活、
资产管理等增值服务,促进物业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到2020
年,新建项目物业管理覆盖率达100%。
四是加快推进房地产业现代化。引进一批有资信、有实力的
品牌房地产企业,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示范基地
建设,大力发展节能型、智慧型住宅。鼓励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
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十二)家庭服务
1.发展目标。以满足居民多层次生活需求为核心,着力发展
— 33 —
家政服务、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家庭保洁、残疾人托养、社区
商业等家庭服务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家庭服务产品。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与合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惠及城乡居
民的家庭服务体系。
2.发展重点。
一是加大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家庭服务企业多元化
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中
小家庭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推广“互联网+”家庭服
务模式,探索“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服务模式,促进个性
化、精细化家庭服务发展。
二是搭建各类家庭服务发展平台。支持家庭服务业孵化中
心、家庭服务专业市场、家政服务中心和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蜀山区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整合各类信息服务
资源,探索建立家政服务网络信息中心。
三是规范家庭服务市场。加大家庭服务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
力度,强化行业标准规范、行业信息监测等建设,推广持证上门
服务,建立规范化、现代化家庭服务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家庭服
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家庭服务机构诚信经营教育和家庭守
信教育,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供需各方相互信赖、安全
可靠的市场环境。
四是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把发展家庭服务业与落实就业政策
紧密结合,降低家庭服务创业门槛,鼓励各类准就业人员从事家
— 34 —
庭服务业。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工青妇组
织的作用,提高家庭服务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加大对家庭服务从
业人员培训的支持力度。
专栏2 “十三五”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和集聚区
产业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和集聚区
现代物流
合肥空港物流园、合肥港综合物流园(南淝河港
区)、中国物流合肥基地(店埠河港区)、派河港港区综
合物流园、巢湖港港区综合物流园、合肥综合保税区、
铁路国际内陆港(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宝湾(合肥)
国际物流中心、岗集国际物流园、新站商贸物流产业园、
中国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合肥乾龙现代物流园、顺
丰速运智能分拣合肥基地、京东商城区域总部及配送中
心(双凤)、包河现代物流中心、中外运供销物流园、
合肥市粮食局第二仓库浅圆仓项目、合肥市粮食口岸及
应急加工中心、招商局物流园、普洛斯(肥东)物流园、
肥东商贸物流开发区、深国际·合肥现代综合物流港、
安德利配送中心、庐江综合物流园、中国供销(庐江)
农产品物流园、庐南工业物流园等。
金融服务
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长江中路—北一环全国
性金融机构总部基地、阜南路金融生态链集合发展基地、
临泉路—肥西路新兴金融机构总部基地、正奇金融大厦、
鼎鑫中心、四牌楼联合大厦、东怡金融广场、广大克拉广
场、安徽国际金融中心、华地金融中心、中科大滨湖国际
金融研究院、复星金融创新城、光谷金融港、惠择保险国
际救援中心、包河金融小镇、巢湖半岛金融小镇等。
信息服务
“智慧合肥”战略合作项目、省第三方物流信息数
据中心与云服务平台、合肥大数据交易所、庐阳大数据
产业园、富邦创新科技产业园、鑫翰电子科技产业园、
IDC 数据中心、智慧课堂及在线教学云平台、前海人寿
全国后台总部、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中
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孵化园、合肥物联网科
技产业园、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中国(肥东)互
联网生态产业园等。
— 35 —
电子商务
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创智天地跨境
电商产业园、“互联网+”中辰创富平台分园、合肥电商
智慧谷、安徽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云谷电商园、莲花
电子商务产业园、安徽白马电子商务产业园、安徽聚势
电子商务产业园、普洛斯新站电子商务园、菜鸟跨境电
子商务、“三瓜公社”、巢湖安德利电商产业园、庐江电
子商务产业园等。
旅游休闲
庐阳国家级湿地公园、王大郢文化小镇、崔岗艺术
村、滁河干渠生态休闲风光带、瓜牛公园、合肥市青少
年综合实践基地、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大圩4A 景区、
万达文旅城、包公园、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中国
巢湖滨湖文化旅游港、南山合肥汤池温泉与体育公园、
四顶山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祥源花世界生态旅游区、
半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巢栖湾生态旅游度假区、庐江
县城东新区文化旅游服务业集聚区、齐嘴综合旅游开发
项目、冶父山旅游综合开发、半汤华侨城、巢湖云水渔
村农旅项目、黄麓小镇等。
科创服务
合肥大科学中心、合肥创新产业园、合肥创新科技
城(包河区)、包河经济开发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
集聚区、清华启迪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翡翠湖双创
示范基地、东湖高新(合肥)科创中心、联想研发基地、
中国食品科学与营养创新研究院、合肥绿色发展研究
院、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联东U 谷·蜀山国际
企业港、联东U 谷肥西产业园、中科大创新产业园、
奥瑞智工场、撮镇双创小镇、中科先进制造创新产业园
项目等。
文化创意
合肥(包河)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家广
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中建国际合肥创意产业园、
AS1980 创意集市及双创基地、滨湖卓越城、笔架山文
博文化特色街区、中航工业合肥文创产业园、赤阑桥文
化创意园、合肥影视文化青年创业基地、康富文化创意
产业园、诺尔动漫4D 体验馆、花冲创意产业中心、“合
钢1958”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国文化及创意产业园、
安徽出版产业园、安徽动漫游戏产业园、滨湖影视小镇、
迪士尼•孩之宝授权消费品巢湖迪趣文化产业园等。
— 36 —
健康服务
省立医院老年医学康复中心、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长海医院、离子医学中心、安医学第一附属医院高
新分院、西部城区健康产业城、新站区数字化全科医院、
尚荣移动医疗产业基地、迪安诊断、达研医疗、安龙基
因、北京天宇朗通移动医疗+健康管理项目、大圩体育
小镇、肥东白马山国家篮球公园、中华孝贤坊老年公寓、
合巢经开区未名国际健康中心、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
半汤国际温泉度假区、中铁佰和佰乐巢湖国际健康部
落、长丰合众人寿健康谷、庐江县环湖养老服务产业带、
环移湖医养结合服务区、照壁山医养结合服务区、汤池
养老产业集聚区、汤池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等。
商务会展
合肥要素大市场、高铁南站商圈、环天鹅湖商圈、
庐阳区CBD 总部集聚区、中盐安徽红四方国际广场、
海承国际广场、国贸商务中心、新地城市广场、合肥·绿
地中心、华冶·金石广场、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新
广和大厦、达贸商务中心、花园宾馆改扩建项目、合肥
世纪中心、金丰广场、金龙广场、香格里拉大酒店等。
现代商贸
合肥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少荃湖新城”城市综合
体、中国摩超大型综合体、首创钜大奥特莱斯城市综合
体、京商国际商贸城、合肥明珠广场、砂之船(合肥)
艺术商业广场、中国国际珠宝城、华夏国际茶博城二期、
信达天御商业综合体、恒大中心、中泰贸易中心(合肥
学院地块)、庐阳四个“一平方公里”特色商圈、恒信
汽车博览中心、红星美凯龙四里河商场、华润万象汇、
汇银广场、万科中心、银泰中心二期、安徽润恒国际食
品城、长丰红星美凯龙项目、合肥浙商城、安德利广场、
庐江建材城、大润发商业综合体项目等。
四、优化空间新格局
根据《合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合肥市“1331”市域空间
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主抓手,积极
推动主城区与巢湖相互依托、城湖共生,构筑“一核引领、一圈
提升、多区联动”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 37 —
(一)一核引领
“一核”,即主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包括中心城区及外
围乡镇。以深入推进老城区“退二进三”、开发区“优二进三”
和新区产城融合为重点,进一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房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主城区服务业发展能级,增强合肥作
为合肥都市圈、安徽省及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
和辐射带动功能。
按照“尊重自然、点面结合、有机生长”的布局原则,主城
区着力形成“双心两翼”的服务业空间结构。
“双心”指老城区和滨湖新区(包河区)。
——老城区,即环城公园以内区域。按照“打造美丽合肥、
传承城市底蕴、增强城区活力”要求,加强老城区发展研究,科
学制定老城区空间利用及旧城改造规划,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和公共基础设施调整优化,提高对金融服务、商务会展、旅游休
闲等服务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滨湖新区(包河区),南依巢湖,北靠南二环路,西接
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包括沿湖区块、高铁片区、包河
经开区等三大区块。沿湖区块加快金融商务、行政办公、文体旅
游、生活服务、研发创意、要素交易“六大中心”建设,建成展
示安徽新形象的主要窗口。高铁片区结合骆岗机场综合开发,发
展现代商贸、商务会展和通用航空服务。包河经开区全力推进国
— 38 —
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中建国际合肥创意产业园等新兴
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
“两翼”指根据老城区和滨湖新区(包河区)“双心”联结
形成的现代服务业中轴线划分的东、西两翼。
——东翼,包括新站高新区、瑶海区、庐阳区的城区及外围
乡镇。利用庐阳国家级中央商务区创建、南淝河改造、瑶海老工
业区搬迁改造等契机,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楼宇
(街区)经济,着力扩大金融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健康
服务、旅游休闲等产业比重。
——西翼,包括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的城区及外围乡镇。
依托高新区、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与制造业深度
融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物流、科创服务、信息服务、电
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
专栏3 主城区服务业发展方向及目标
名称主要发展方向及目标
瑶海区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科创服
务、健康服务等,打造成老工业搬迁改造新典范。到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
庐阳区
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科创服务、旅游休
闲等,建成全省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先导区。到2020 年,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
蜀山区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创服务,提升发
展现代商贸、家庭服务、旅游休闲、现代物流、金融服
务等,构建体系完备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到2020 年,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
包河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贸、文化旅游、高技术
— 39 —
服务等,打造全省服务业发展第一区。到2020 年,服务
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5%左右。
高新区
重点发展科创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
务、文化创意等,成功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到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
经开区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创服务、金融服
务、现代商贸、旅游休闲等,打造区域标志性全业态现
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到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2%。
新站
高新区
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
创意、中介服务、家庭服务等,为全面建设国家产城融
合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支撑。到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
注:表中服务业增加值按2015 年价格计算。
(二)一圈提升
“一圈”,即环巢湖文化旅游圈,主要包括两城(滨湖新区、
巢湖市区)、两泉(半汤、汤池)、十二镇(“环湖十二镇”)。深
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环巢湖文化旅游圈打造,
通过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等,创新利用各类自然
景观和温泉、人文、农业等资源,高效整合相关产业链、价值链,
积极引入既对环境友好、又能彰显文化旅游价值的高附加值服务
业。“十三五”时期,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试点为抓手,
聚焦滨湖新区、长临河镇、三河镇、汤池镇、巢湖市区、半汤街
道、中庙镇等重点区域,搭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引
入有基础、具潜力、能成长的特色服务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
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特色小
— 40 —
镇,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三)多区联动
“多区”,即各类服务业集聚平台,包括省市级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服务业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空间、重点商业商务楼宇,
以及五县(市)、重点乡镇的城(镇)区等。主要依托交通枢纽、
中心城区、高新区、开发区、新区、环境优越区、现代农业基地、
高校和科研资源密集区等重点区域,对接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新
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引导服务业合理集聚,形成科学
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布局体系。重点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区在全市范围内的合理布局,为优化服务经济功能分工和空间布
局提供支撑。
五、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深化改革创新
1.深化改革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以破解制约服务业发展的
体制机制障碍为着眼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争
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方面取得突破,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
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最大程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十
三五”期间,努力争取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国内贸易流
通体制改革试点等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开展省级服务业强县
(市、区)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市
场化养老服务产业试点等省级改革试点项目,谋划开展一批市级
改革试点项目。
— 41 —
专栏4 服务业改革试点主要任务
打造服务业改
革的先行先试
区域
推进高新区、滨湖新区、环巢湖地区、安徽(蜀
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合肥综合保税区、空港
经济示范区、庐阳中央商务区、庐阳全省高技术服
务示范区、庐阳滨水文化生态休闲区等重点区域的
服务业改革先行先试,并逐步增加试点区域。
不断增强服务
业重点领域竞
争力
推动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科创服务、信息服
务、文创、金融、商务会展、电子商务、旅游休闲
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改善服
务质量和消费
环境
着力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增加居民生活服务有效供给;引导企业加强质量品
牌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
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构筑有利服务
业发展的体制
机制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投资审批体制,提高
投资便利度;加快国有服务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财税政策、用地保障、金融支持、服务定价机制、
服务消费政策、集聚区建设管理、区域合作、对外
开放等方面,探索新体制新机制。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系统推进全面创新
改革试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应用,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
心。实施服务业领域的“双创”行动计划,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
和新模式。以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及农副产品
深加工等重点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产业智慧
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为重点,推进“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全
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
— 42 —
增加健康、教育、文化、家庭、信息等领域优质新型生活服务有
效供给,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有机结
合的发展路径,为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
专栏5 服务业创新发展主要行动
"双创示范"
专项行动
以高新区、经开区、新站高新区三大开发区和四
个中心城区为核心区,以五县(市)为拓展区,扶持
发展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
策障碍,加快形成“基地支撑、平台保障、人才汇聚、
市场活跃、氛围浓厚”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把
合肥打造成“创业福地、创新高地”。
“服务业+”
专项行动
以“互联网+”为核心,“旅游+”、“文化创意+”、
“科技服务+”等为补充,全面推进“服务业+”行动,
促进服务业向制造业、农业、社会管理、居民生活等
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不断催生服务业新产业、
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扩大开放合作
1.推动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服
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提升服务贸易水平
的重要手段。根据国际研发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国内服务外包产
业梯度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服务外包特色产业重点集聚区的发
展定位,以九大关键领域和“一核、三极、多区”为重点,不断
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争创
“中国服务·合肥创新”的国际服务外包城市品牌。抢抓国家“一
带一路”战略和国际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推
动形成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培育服务贸易
和服务外包市场主体,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
— 43 —
服务业企业,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支持有
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开拓海内外市场。力
争到2020 年,全市实现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50 亿美元。
专栏6 服务外包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
九大关键
领域
软件研发及集成电路(IC)设计外包、电子商务服务
业、金融服务外包、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外
包、工业设计服务、动漫及网游设计服务、生物医药研发
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一核、三
极、多区”
总体格局
一核:高新区;
三极:经开区、滨湖新区和包河经开区、蜀山经开区;
多区:新站高新区、合巢经开区、瑶海区、庐阳区等
多个成熟区域。
2.搭建完善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建立市、区、县(市)服
务业发展协作制度,通过共同招商、共建产业分园、共建产业飞
地等形式,深入开展产业协作,加快推动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转
型升级。按照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的要求,
进一步推动建立合肥都市圈合作新机制,促进金融服务、现代商
贸、商务会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在都市圈
的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与上海的双城合作,加强与苏浙的产业关
联和配套,主动参与承接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的有序转移。以全
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主抓手,深化与长江中上游城市的联动
发展,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积极向上争
取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健康服务等重点
服务领域扩大开放的机会,推动合肥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带动服
务业整体转型升级。抓住中德合作契机,着力推进中德教育合作
— 44 —
示范基地、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等平台建设。
专栏7 重点建设开放合作平台
合肥水运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航空港、合肥跨境电子商务
港、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合
肥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等、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中德教育
合作示范基地。
(三)发展平台经济
1.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加大对全市各级现代服
务业集聚区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引导各集聚区加强与周
边开发区、商务商业中心及其他产业集聚区域的联动发展,对
内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对外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完善集聚区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生
态,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支持体系,为服务
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提供支撑。在老城区、开发区、
新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依托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继续
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集聚区。到2020 年,全市
建成40 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选择若干个主导产业突出、
商业模式创新、集聚优势明显、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服
务业集聚区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服务
业示范产业园区。
专栏8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任务
加强组织
管理
认真组织集聚区认定申报与考核评价工作,及时协调
解决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服务业集聚区统
计直报制度,加强对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
— 45 —
加强基础
设施和项
目建设
不断完善集聚区及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
强集聚区与城区、开发区、商业商务中心等区域的交通联
系。集聚区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安排用地指标及其他政
策支持。
加强公共
服务平台
建设
重点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
良好、公信度高的示范平台。鼓励企业、行业协会、高校、
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
加强招商
引资
编制服务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导向目录,明确各集聚区
的招商重点、准入条件和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服务业集聚
区整体招商机制,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
2.打造一批服务业特色集聚平台。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以服务
业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加
快主城区“退二进三”和“优二进三”进度,制定和实施主城区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方案,建成一批服务业特色产业园。以“服
务进楼宇(街区)”为主题,推动政府、中介机构、楼宇业主、物
管企业多方合力,大力发展楼宇(街巷)经济,打造一批“亿元
楼宇”、特色楼宇(街区)。利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小微企
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和集聚区、重点楼宇、高校、科研院所的有
利条件,发挥领军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的主力军作用,
围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形
成一批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专栏9 服务业特色集聚平台重点建设任务
培育服务业
特色小镇
在环湖、环城、环山等重点区域,按照“互联网+”、
“生态+”、“旅游+”、“文创+”的思路,充分利用生态
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围绕文化创
意、旅游休闲、健康服务、现代商贸等服务业发展重点
领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一批生产、生活、生
态融合发展的服务业特色小镇。
— 46 —
建设服务业
特色产业园
利用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区开发、老工业区搬迁改
造、交通枢纽建设等契机,通过“腾笼换鸟”、“退二进
三”,推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联合,以高起点、高规
格为标准兴办各类服务业特色产业园区,优化房地资源
配置,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大力发展楼
宇(街区)
经济
按照“招商一批、管理一批、更新一批、建设一批”
的思路,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以招商带建设、带更新、
带管理,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做优布局、做精服务,
全面提高楼宇入驻率和入驻企业档次,建成一批金融、
文创、信息等领域的特色楼宇和精品楼宇集聚区块,使
楼宇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经济形态,提
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有力支撑。
3.加快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信
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为抓手,大力实施“互
联网+”合肥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重
点培育面向百姓多样化生活需求的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社交平
台等,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物流、金融、资讯等专业服务平台,
致力于优化政府服务、促进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等。鼓励各
类互联网平台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拓展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模
式,推动建立实体经济与平台经济深度融合、实体平台与互联网
平台协同发展、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开放式现代服务业发展重
要载体。
(四)培育市场主体
1.全力构建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分层、分类积极稳妥推进国
有服务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引
— 47 —
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
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鼓励服务业大企业大
集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推进跨地区、跨行业、
跨所有制的资产并购重组联合,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鼓
励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制造业的行业龙头企业,
采用主辅分离方式,培育发展一批研发设计、物流、贸易营销、
专业配套服务等环节的服务业企业。以创新型小微企业、成长型
中小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实施科
技型、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潜力大、
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成长服务业企业。加大服
务业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力度,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综合效
益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
2.大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
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提品质、创名牌专项行动,从供给和需求两
端发力,增加服务有效供给。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
的经营理念,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采用先进质量管
理方法,不断提升服务品质。鼓励企业与国内外中高端服务品质
开展对标,逐步缩小与国际标准差距。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
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深入推
进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合肥服务”优质形象、在国内
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
标和知名品牌。加大对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驰名商标、中国驰
— 48 —
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安徽省著名商标、安
徽老字号、安徽省名牌等的扶持力度。支持培育品牌参加各类国
际性、全国性展会。
专栏10 服务业企业培育主要目标任务
分类实施企
业培育工程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20 家,其中5 家企业进入全国
服务业500 强;培育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30 家
以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省股权托管交易中
心挂牌企业300 家以上。
加强企业质
量品牌建设
承担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12 个、省级项
目35 个;培育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品牌35 个以上。
(五)坚持项目引领
1.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动态完善招商导则和招商政策,增
强导向性和激励性。深入开展“县干大招商”。发挥“合肥之友”、
商协会等作用开展委托招商。强化集聚区招商主平台作用,确定
招商主攻城市、主招产业,“引资、引技、引智”相融合,主动
出击开展专题招商。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招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鼓励龙头企业,以“强链、补链、延链”为目标,组织开展产业
链招商。构建与全国性服务业行业协会、全国知名的产业基金、
创投基金以及各类咨询、服务、投资中介机构的沟通联系机制,
通过信息互通、合作办会、奖励引导等方式,开展合作招商。
2.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对接国家重大投资工程包,
安排、谋划一批拉动力强、补短板、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
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库。重大项目库内项目可优先申报各级服务
业专项资金,优先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或参照市重点项目管理。
— 49 —
加大公共服务领域PPP 模式推广力度,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
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与政府开展合作。巩固提高“放、管、
服”改革,“接住、管好”国家、省下放的审批权限,取消下放
一批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项目制、督查督办制、考核
奖励制等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投资项目审
批代办制,指导、帮助和跟踪项目审批,争取项目报批总用时明
显缩短。“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或续建投资额超百亿元项目
20 个、超50 亿元项目50 个、超10 亿元项目200 个。
六、强化保障新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在市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进一步强
化市现代服务业提速工程推进小组作用,补充完善服务业推进组
分组安排,强化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建立
重点服务业推进组、市现代服务业提速工程推进小组、市旅游和
现代服务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三个层次的协调会议制度,协调解决
企业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参照建立相
应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相应工作人员配备和能
力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明确
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考核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绩效考核的
重要依据。
(二)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制定和完善服务业重点领域及新兴业态的相关标准。完
— 50 —
善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建立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
机构等专门机构以及消费者、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参与的监督
机制。广泛运用大数据开展监测分析,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加
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完善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领域
和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制,
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将侵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健
全信息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涉及国家安全信息、个人隐私和
商业秘密等信息的保护。加快“信用合肥”建设,引导服务业
企业和从业人员树立诚信理念,强化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
披露和共享,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支持各类社
会组织在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方面的积极作为,引导形成服务
网络,发挥服务合力。
(三)加大政策支持
加快转变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股权投资市
场,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有效结
合。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产业基金支持,做大产业、创业投资引
导基金规模。支持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
型服务企业。研究服务领域推进“互联网+”行动扶持政策,加
大对智慧产业化和服务业智慧化的支持力度。加强服务业企业降
成本研究,切实采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负担。完善政府采购
办法,逐步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
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
— 51 —
(四)强化要素保障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
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方式,探索现代服务业
用地“先租赁后出让”的弹性供地制度。自有工业用地转型升级
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鼓励通过对城镇低效用地的改造发展现代服
务业。对于开发利用低丘缓坡用于现代服务业项目、特色小镇建
设项目的,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股权、债权、产权相结合
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用好政银企合作对接机制,加强对中小服
务业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发展适合服务业特点的融资
模式,积极开发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供应链融
资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助保贷、投贷联动等政策工具加
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中小
服务业企业担保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加快形成
有利于创业投资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创业、创新、创投协同互动发
展格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人才支撑
积极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
龙头企业等纳才引智平台,提升现代服务业对高端人才的承载力
和吸引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引进
“百人计划”等人才招引计划,着力集聚服务业高层次人才。
创新海外引智工作机制,筹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
持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 52 —
组织实施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支持在合肥市的高校、
职业院校根据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
专业设置。健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支持各类人才以知识、
技能、管理等多种创新要素参与分配。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引
导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和加强人才生活保障,形成更加开放灵活
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
(六)完善统计监测
按照国家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制度,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领域
的统计监测,及时掌握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
地区及行业分布等情况,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
服务。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工作,共同做好服务业统计调查。强
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应用机制。加
强对行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逐步形成年度、季度相关统计信
息和监测分析报告发布机制,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
决策依据

bt365在线投注 版权所有 皖ICP备14052441号 建议IE8.0,1024*768以上的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电话:0551-63538291 63538292 邮箱:hefeizhiyou@126.com 地址:合肥市政务中心一区B座19楼